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校内课题
发布日期:[2008/2/26]
项目类别:
|
职业技术教育
|
|
编号:
|
|
课题类别:
|
一般课题
|
|
|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校内课题
申报表
课题名称:
|
高职教育对区域新农村建设功能研究
|
课题主持人:
|
李佳圣
|
所在单位:
|
公共课部
|
申报日期:
|
2007.11
|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制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
主持人姓名
|
李佳圣
|
性 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2年 9月
|
专业领域
|
职业技术教育
|
专业技术职务
|
副教授
|
所在单位
|
公共课部
|
最后学历
|
大学
|
E-mail
|
Ljsxg504@163.com
|
联系电话
|
0712--2866983
|
发表或出版的主要论文或论著
|
作品名称/刊物或出版社名称/书刊号/发表或出版时间/本人排名
|
“关于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思考”,《湖北职院学报》(2003.4) 独著
“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三个面向”,《湖北职院学报》(2003.2) 独著
“关于构建高职公共课程模式的思考”,《卫生职业教育》(2004.16)独著
“谈谈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12)独著
“职业技能鉴定与高职教学改革”,《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2004.3)第一作者
“深化教学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省职教改革论文交流 第一作者
“中职与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省职教改革论文交流 第一作者
“关于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思考”,《科技信息》独著 2006.10
“论管理能级原则在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中应用”,《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独著,2006.4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道德层次性思考”,《理论月刊》,独著,2006.12
“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及原因调查分析” 《湖北职院学报》(2007.3) 独著
|
|
|
|
|
|
|
|
课题组主要成员(不含主持人)
|
姓名
|
专业技术职务
|
所在单位
|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
|
闵建杰
|
副教授
|
督导室
|
区域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
|
刘想元
|
副教授
|
科研处
|
区域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现状与对策
|
毛波军
|
副教授
|
职业技能鉴定所
|
农村管理人员及农村劳动力培训研究
|
王世荣
|
讲师
|
公共课部
|
区域新农村建设规划及实施研究
|
孟彦桥
|
讲师
|
公共课部
|
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调查、统计、分析
|
二、填写说明
1、本表需填报一式两份,用黑色钢笔填写或用电脑打印。
2、 项目类别指:选题研究或委托研究。
课题类别指:学校发展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或综合性研究(兼有前类中两种以上性质的)。
3、编号由科研处填写。
|
三、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课题提出的背景(包括对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
1、关于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的辐射,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对农民的服务。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数以亿计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鄂政发[2006]23号)指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城市与农村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推进武汉城市圈各城市之间、城乡之间职业教育的合作办学、联合招生;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在“雨露计划”、“阳光工程”、“技能就业工程”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中的主力军作用,通过举办夜校、周末学校、送技术下乡、社区教育、远程教育等形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进城务工人员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于职业教育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功能问题,国内许多专家从宏观上进行过研究,也有一些专家进行过中观和微观分析,但是,由于农村自然条件差异、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职业教育对农村建设服务的内容有所不同。本课题着重从武汉城市圈内高职院校对区域新农村建设服务问题进行研究;关于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成果很多,但多局限于高职教育的定位、内部管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的研究,而且侧重于理论上的研究,对高职教育如何服务区域、如何服务“三农”、如何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研究不多,本课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全方位研究地方高职院校对区域新农村建设的功能。
2、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针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农村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和农民培训支持体系不完善、区域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脱节、农民培训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衔接不紧密、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中社会化办学、市场化培训的机制还有待建立、农科教资源、政府资源与产业和企业资源的协调性不强、劳动力流入地与流出地间农民职业教育及培训相脱节等影响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实际问题,本课题力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强“三农”问题研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功能,更为地方性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低、缺乏职业技能的现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民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要完成这项历史性任务,既要加快农业类高职教育的发展,又要充分发挥其他各类职业院校为“三农”服务的功能,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结构调整、为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农村城镇化建设和推进工业化进程服务。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为地方性高职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要以专业建设和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强化服务功能,提高培养质量,发挥辐射作用;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重大创新,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校企结合、校农结合、工学结合等方面有重大突破;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造就一批在本地区、本行业有影响的技术和工艺大师;要努力形成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在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主力作用,同时在若干领域形成较强的技术优势,成为区域性技术服务中心、对口支援中心;要注重辐射和带动区域、行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形成服务“三农”的职业技术教育集团。
|
课题提出的背景(包括对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
3、关于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意义:
在一切生产和发展要素中,人是根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主力。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农村职业教育不发达、农民缺乏培训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农村劳动力的作用和价值,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村繁荣就成为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根据2006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5年我国总计有乡村从业人员50387.3万人,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6.87%,小学程度占27.23%,初中程度占52.22%,高中程度占10.25%,中专程度占2.37%,大专及大专以上占1.06%。高中(中专)及以上劳动力合计只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68%,而有86.32%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都在初中及以下。此外,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农村劳动力约占70%。可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化职业教育对新农村建设功能研究意义深远。(1)课题研究是适应农村经济结构转变、促进充分就业的迫切需要。在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结构加快转变的时期,职业教育与解决“三农”问题、工业化及城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密切联系在一起,职业教育对工业化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富民强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2)课题研究是全面提高我国广大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客观需要。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长期相对落后,培训缺乏,导致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大量农民没有接受适当的职业技术教育,缺乏“一技之长”,就业受阻,质量很低,提高他们劳动技能和素质的重要性已日益显现。(3)课题研究有利于培育新型农民,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业发展的实践者。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都需要新型农民来推动。而农村职业教育就是培养新型农民的最主要手段。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业专业化的增强都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已不能简单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而需要更新知识和技能,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4)课题研究有利于我国二三产业发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对二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及企业的国内外竞争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目前我国二三产业就业人口中,农民工占半壁江山,在制造业中约占60%,在建筑业中占80%。发达地区非农产业包括外资企业员工中,农民工占2/3。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几乎都是农民工。我国二三产业的发展和优化升级迫切需要我国广大农村劳动力能普遍接受职业教育。(5)课题研究有利于高职院校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念,开放办学思路,构建国际国内相联系的职业教育网络体系。(6)课题研究有利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增强,在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新农村建设方案设计等方面发挥主力作用,同时在若干领域形成较强的技术优势,成为区域性技术服务中心,辐射和带动区域、行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7)课题研究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校企结合、校农结合、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工贸结合等方面有重大突破。
4、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依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十七大报告等文献而选题,主题鲜明,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课题立足于高职院校在区域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研究,具有较强的实效性;突出的办学特色、多样化的办学渠道、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较高的社会辐射能力是地方性高职院校追求和探索的目标,本课题从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出发,打造地方高职教育品牌,引领区域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
|
四、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研究内容设计(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
1、 关于研究内容设计:
(1)区域内各县市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
(2)区域新农村建设瓶颈问题调查;
(3)区域职业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4)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5)农村劳动力及农村管理人员培训研究;
(6)与区域新农村建设相对应的高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研究;
(7)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研究;
(8)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 关于研究过程设计
阶段
|
时间
|
研究内容
|
负责人
|
成果形式
|
第一阶段
|
2008.1
|
课题组分工、调研方案制定
|
李佳圣
|
|
2008.1-3
|
县市区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
|
王世荣
|
研究报告
|
2008.3-6
|
新农村建设瓶颈问题调查
|
孟彦乔
|
调查报告
|
第二阶段
|
2008.6-9
|
区域职业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刘想元
|
论文
|
2008.6-9
|
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建设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
李佳圣
|
论文
|
2008.8-9
|
与区域新农村建设相对应的高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研究
|
闵建杰
|
研究报告
|
第三阶段
|
2008.8-10
|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研究
|
毛波军
|
建设方案
|
2008.9-12
|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闵建杰
|
论文
|
2008.9-12
|
高职院校对区域新农村建设功能研究
|
李佳圣
|
论文
|
3、 关于研究方法设计
本课题主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取社会调查法、访谈法、文献法、专题讨论法、统计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力求资料翔实、数据准确成果实用。
4、 关于保障措施
课题负责人长期从事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进行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专门调查研究,参与了多个类似课题的研究,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具有与课题要求相适应的研究水平和较强的组织能力,有充足的时间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课题组成员学历、职称层次高,科研成果丰富,具有很强的科研水平和研究能力,学院各有关部门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工作,能够充分保证参加者的研究时间。
|
四、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研究内容设计(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
课题组在学院科研管理部门的支持下,研究过程中参考文献资料丰富,经费有保障,办公条件优越,设备先进,现代化程度高,完成项目有可靠的条件和手段。
5、 关于预期研究成果
(1)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状况调查报告 2008.6
(2)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 2008.9
(3)区域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与人力资源开发探讨 论文 2008.9
(4)与区域新农村建设相对应的高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方案 研究报告 2008.9
(5)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方案 建设方案 2008.10
(6)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 2008.12
(7)高职院校对区域新农村建设的功能作用 论文 2008.12
|
五、经费概算 单位:元
项 目
|
金 额
|
调研差旅
|
12000
|
资 料
|
5000
|
其 它
|
3000
|
合 计
|
20000
|
六、评审意见
1、所在单位意见
负责人:
年 月 日
|
2.科研处意见(含建议资助额度)
负责人:
年 月 日
|
3、院学术委员会意见(含资助额度)
负责人:
年 月 日
|
备 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