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的文化自觉
发布时间:2013年1月23日 访问量:2994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党的十八大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国高职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从量的扩张发展到质的提升,文化自觉已成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这种自觉主要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办学目标定位上的文化自觉。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技能型人才,是社会赋予高职教育的庄严责任。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时刻关注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使专业的设置和调整始终与之相适应,从而为社会输送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这个文化自觉,首先在专业的设置上要体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且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及时进行调整;其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体现人的职业发展,要对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根据各个时期对从业人员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系统设计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不同阶段专业学习和职业成长的需要;再次是办学要体现开放合作特色,在现行体制政策下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寻求突破瓶颈途径,围绕“四个合作”,即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使校企双方互利共赢,最终使学生受益,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培养模式创新上的文化自觉。人才培养模式有诸多要素,其中有“四个环节”贯穿人才培养始终,那就是课程教学、教师引导、基地实践和学校管理,因此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基地文化和管理文化都是育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从课程的角度,“工学结合”是体现高职课程文化的最主要特征,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就是基于“工学结合”的理念开展的,就是要融工作于学习、融学习于工作。所以高职的课程设计就要体现一种职业文化,着重学习专业对应岗位用得上的知识和技能。第二,从教师角度,教师是引导和辅助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自古以来,我国都有师父带徒弟的习俗,一个有名气的师父,拜到他门下的徒弟脸上都有光,这就是师父的个人魅力。作为一名教师,他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文化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精通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以行动为导向创新高职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方法,需要具备足够的职业岗位实践经验与专业教学水平的“双师”素质,需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这就赋予了高职教学团队和教师文化新的内涵。第三,从基地的角度,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在校内外基地的实训条件和功能上进行有效对接,才能使高职培养的人才跟得上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更新换代的步伐。因此,校内外基地也应该是文化互通的平台。比如在校内基地中融入行业企业元素,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校中厂”;也可以在校外基地融入学校教学元素,开辟教学场所,建设“厂中校”。这样的校内外基地可以实现育人功能的对接和互补,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可以自然吸收校企的多元文化,其职业适应能力必然更强。第四,从管理的角度,学校的管理在育人过程中不仅具有规制的功能,也起着引导和激励作用。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应该适应工学交替的需求,满足学生学习空间的需求,满足校企文化融通的需求,以人为本,形成既适应共性化管理、又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管理文化。
校园环境建设上的文化自觉。办大学就是办环境。高职院校的环境,无论硬件还是软件,无论空间布局、设施配置还是环境设计、活动组织,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体现培养人和培养职业人的统一。其建设应该做到“四个注重”:一是注重学生需求。从时代特征和职业特征两个维度关注学生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尊重人格为基础,满足学生成长成才多样化、个性化的生活学习需要;二是注重氛围营造。按照企业实际生产需要设计实训场所、配置实训设备规格,在课程中贯穿“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在实践环境中设置企业制度规范、工作流程规范和操作警示规范,在文化活动载体上体现校企文化交流与互动,从而为学生的职业意识养成提供条件;三是注重陶冶情操。充分利用好每一个学生学习成长的空间,使环境育人贯穿到课堂内外,贯穿到校园的每一个脚落,通过名言、典故、趣谈等载体的文化浸润,让学生在产生惰性时得到警示,在学习失意时得到励志,在心情郁闷时得到放松;四是注重办学积淀。在教学、制度和氛围上形成一种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其核心和灵魂,就是有一种统一全校思想、体现学校特色、激励师生成长的学校精神。最终,形成高职教育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引领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